
【北京时间财经记者 辛柏青】2016年10月31日,距离华堂商场北京十里堡店停止营业还有一天,届时华堂商场在北京的门店就只剩下丰台北路店、亚运村店以及三里屯食品馆,这在电商“双十一”的欢呼声中显得格外凄凉。
相较于其在成都的风生水起,华堂商场在北京发展一直水土不服。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中国区总裁三枝富博曾透露在北京8家门店共存之际,其销售数据都未达到成都6家门店业绩的一半。
华堂企划广报部部长程宁告诉北京时间记者,由于租金成本高,竞争激烈等原因,华堂在北京亏损时间较长,不得不做出关店止损的动作,虽然众多专家均建议华堂应当向购物中心转变,但集团曾明确下达指示,称华堂要坚持GMS(综合超市)业态不改变。

高端or低端?定位模糊
为挽救北京市场,2014年5月任职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的今井诚被调任北京,但管理层上的“救火”效果并不明显,华堂依然难逃在北京持续被关店的命运。除了2011年就关闭的五棵松门店,在2014年以后华堂又不得不先后关闭了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门店、右安门店、大兴店和十里堡店。程宁告诉北京时间记者,接下来三里屯精品超市由于“房东”世贸广场的易主未来发展方向也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没有再开店的打算。
北京时间记者走访了华堂在北京“幸存”的门店之一亚运村店,相对来讲,华堂负一层的超市消费者数量较多,几个收银台均排着长队,大部分消费者都在挑选后满载而归,而楼上的百货光顾者却寥寥无几。
偌大的百货商场每层都摆着万圣节装扮的模特和玩偶,为了加强与用户的互动,超市还在入口摆放着三个大个儿的南瓜,如果猜中重量就能得到奖励。
记者在逛了一圈后发现商场中入驻的多为中低端品牌,其中女装楼层lily、艾格等柜台均标有打折字样,尤其艾格和Honeys等品牌货品堆积严重,折扣力度低至3折,款式也相对专柜较为老旧,虽然北京已经入冬,柜台上依然挂着大批的夏装。
一位家住在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华堂商场所售的服装更新很慢,自己在逛超市时会顺便上来看看,有时会淘到较为划算的产品,但是真正想要买衣服时还是会去购物中心,那里品牌较多,款式也较新。
在百货方面,华堂似乎还停留在几年前的经营观念中。今井诚表示,消费者已从价格敏感者逐步变成价值追求者,华堂没有与时俱进。由于看重价格,让北京华堂在甄选品牌、商品时有了自我限制,这也是造成北京华堂业绩一路下行的重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堂商场在北京仅有的用户忠诚度都在超市业务上,其自身也一味强调其在食品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华堂生鲜食品超市定位高端用户,价位虽高但是产品有一定竞争力;但百货上却相对低端,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华堂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用户画像,自然无法精准的吸引消费群体增加客流量。
联营转向自营 想升级不容易
联营模式一直是百货业引以为傲的资本,因为它规避了买卖的风险,坐地收租、盈利稳定,这种模式下百货公司成为当之无愧的“二房东”。然而这个身份在助推百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零售经营能力下滑、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把握能力不足等弊端,这也是华堂商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面对艰难的处境,程宁提到,北京华堂也曾一度想要打破传统百货商场“二房东”的形象,突破厂商联营的经营模式,提高自营商品的比例。无奈采取自营的模式,非但没能通过减少中间的流程以降低百货商场的经营成本,反而不得不加大人员梯队的建设,增加了人力成本。加之租金等支出居高不下,华堂商场的成本很难控制压缩。此外,由于自营品牌并未形成效应,变革速度也未能及时跟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难以做出品牌特色吸引消费者,最终导致商场的商业价值萎缩。
结果正如记者所看到的那样,华堂的百货依然是未能做出其自身的特色,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堂商场要做出转型,走高端路线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百货楼层想要升级为中高端百货卖场,就必须引进更多的高端品牌,但华堂商场的客流量和营业额等并不能达到高端品牌商的硬性指标,因此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中。
管理失力 无法解决痛点
面对华堂在北京节节退败的窘境,“成都最强店长”今井诚也有些束手无策。一个有趣而尴尬的现象是,今井诚多次公开指出北京华堂所存在的问题,也都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的办法,但都无疾而终。
在卖场升级方面,今井诚从成都调任北京后,布局一系列的门店改造,主张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潮的商品、服务,使卖场更加个性化,但现存门店依然款式老旧。
从去年起,华堂开始着手增加新业态,在华堂十里堡店加入能吸引消费者的儿童业态、餐饮等,但占比极低,最终十里堡店以关店告终。
而其余的门店更是干脆没有引入新业态,有的只是在销售模式上做出些许转变,例如将童装玩具、文具、儿童游乐等关联商品一起进行售卖,但都成效甚微,根本无法华堂商场在北京的颓势。
反观经营红火的成都华堂,其经营模式和服务却好评如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曾在王府井供职30多年,据她描述,成都王府井商场对面的伊藤洋华堂在当时为他们树立了“微笑服务”的好榜样。“伊藤洋华堂的人性化服务是真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比如他们和当地气象局建立了联系,提前掌握城市温度,今天柜台上摆的是长袖衬衣,得知气温陡升后第二天早上便已全部换成了短袖。”
三枝富博坦言,北京华堂商场之所以没有成都经营得好,“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大的问题是领导的战略不是非常正确,北京门店在调整和改变现有格局方面做得比较少。”
据华堂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高管透露“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华堂商场在企业管理方面基本上不存在责任制这一说,企业很少要求对员工实行责任制,在员工激励方面,基本上都是靠文化说教,所以在后来的竞争中,被北京的各大商超巨头击垮。”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由于包括电商冲击在内的多重因素下,百货业“躺着就把钱赚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作为一个老的业态有两种选择,消亡或者求变,显然,华堂意识到了应该怎么做,但是在求变的过程中管理力度并没有跟上,行动跟不上思维,最终很有可能会被挤出北京市场。
集团上层表示要坚持GMS业态
伊藤洋华堂与7-Eleven隶属Seven&i控股公司,是日本最大,世界第五大的零售企业,与7-Eleven等的便利店业态却逆势增长迅速扩张的状态相比,当下,华堂的没落更加明显。
传统百货模式低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华堂的困境只是百货业寒冬的冰山一角。同为“洋百货”的百盛集团在2014年关闭东四环店后,如今其位于北三环的太阳宫店也遭到集团甩卖,其2013、2014和2015年净利润更是分别下跌58.4%、34%、174%。2015年百胜集团达到亏损1.83亿元。在上海淮海路屹立了十几年的太平洋百货也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关闭。
但问题是,断臂不一定能自救。眼下的百货业,似乎仍没有触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涉足百货业的57家上市公司,77%的公司营收下降,75%的公司净利润下降,67%的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连锁专家李维华告诉北京时间记者,未来零售业很可能向“一大一小”两极化方向发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闲娱乐消费一站式体验的购物中心,“小”指的则是社区化便利店。中间规模的业态例如大型综合超市则越来越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已经不仅仅是租金、人事费、电商分流等方面的压力,更是业态转型的压力。
为何迟迟不做应变?程宁告诉北京时间记者,集团上层明确表明要坚持GMS(综合超市)业态不改变,北京华堂也只能在这一主旨下调整内部品牌,转变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
对此今井诚解释称,他认为未来有增长的零售业态也包括百货业态。伊藤在北京是因为没有得到顾客的支持、没有提供顾客需求的内容,所以业绩是下滑的,主要问题跟业态无关。每一种零售业态都可以有他们可以对应的方式,而是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顾客,提供对应的需求。
同时今井诚表示承认网购对实体店的冲击,伊藤洋华堂的集团公司也开始尝试“全渠道运营”的销售模式,华堂早晚有一天会线上线下相融合。
北京时间记者发现,伊藤洋华堂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网上超市,但是只能选择温江店、高新店、建设路店以及双楠店四家地址进行供货,这四家店又都在成都;在支付方式上该网上超市只支持货到付款,在送到货之后消费者可以选择用现金、刷卡或者华堂的会员卡进行结算。
值得一提的是,三枝富博曾公开表示,“预计北京市场的门店将会在3年内(也即2017年之前)完成调整,实现盈利。”现在距离他留给北京华堂商场手术后的修养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按照目前北京仅剩三家门店的亏损状态,这个目标似乎又将沦为“说说而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