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存单在银行在就你的存款不在
时间:[2013-12-17] 来 源:未知 作 者:特许经营项目组 点击:

如今在中国的现实是:你存单在,我行也在,就你的存款不在!同一类事件为何中西方,就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
对比:中西方银行对待存单态度大不同
银行 存款 存单 银行态度
湖南星沙农村商业银行 26元 1958年的存单(即55年前的存单) 分行行长表示:存款无法兑付。总行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因为年代久远,且他们经历了多次改制,如果一定要取出这26元钱,还得先查历史账户再说,兑现也只能取回本金26元。
瑞士银行 100美元 200年前的手写存单 总行行长到美国给老太兑现50万并奖励100万美元。行长说:钱存在我行,若地球在,你的钱就在。
服务与被服务的反差:美国老太去分行取钱,随即分行报总行,把美国老太真正当做了顾客,上帝一般对待。而在中国,储户先找大厅经理,后是找分行行长,最后是找总行行长。中国的银行好似一副被服务对象,需要顾客去找“服务”,中国特色啊!
结果的巨大反差:美老太最终获得了50存款和100万奖励,而本新闻中“无法兑现”,分钱没有,如要取回26元本金,还得缴纳小额不动户管理费,还得倒给钱给银行。笔者,真不懂这银行里的所谓的“规定”,视乎怎么都是站着制度的理。老百姓不懂这些,最终吃亏的永远是百姓。
银行不能为兑付老存单失败找借口
作为农村信用社,你既然承认存折是真的,就应当立即给顾客兑付成现金,至于你自己系统里有没有,那是信用社自己的问题,你内部沟通,内部查询,你为什么要让顾客等你们自己查清楚才给人家兑付呢?银行业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多,这就是典型的不以客户为中心的行为,其实这样说都是夸他们,他们纯粹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我反正很忙,顾客不要麻烦我,你跑一次两次活该,反正我不能方便你们。
问题不在于这个个案,问题在于农信社的态度。你的信息系统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在信息系统之前的记录没有怎么办?是不是因为信用社系统的问题就让顾客一次一次地跑?其实老存单被银行拒付不是第一次,几年前就发生过,一位老人去世后在银行留下了一笔存款,然而存款单已经遗失。当子女们拿着老人的遗嘱去取钱时,银行却说不能认定遗嘱的真实性,所以不能凭这份遗嘱把钱支付给子女们。后来,这些子女把银行告上法院,当地法院在审理后对这起纠纷一审认定,银行拒付存款于法无据。法院判决银行向子女们支付全部存款及利息。
当然前文提到的这个农信社的案例,我想还不至于拒付,因为目前银行已经承认了存单是有效的,只是他们内部查账查不到,所以要自己先查清楚。
瑞士银行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事情
在法西斯德国希特勒上台之后,很多德国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迫害把钱存到了瑞士银行。大家知道,瑞士银行为了保护储户,在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法--《银行保密法》。根据该法,任何储户都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在瑞士的银行开户存款。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名实姓。不但开户存款时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而且取款或转账时银行也完全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章程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银行为储户绝对保密,银行职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泄露储户秘密,若有违反,将被罚款5万瑞士法郎或蹲六年大牢。后来这些犹太人大多在德国的集中营里惨遭杀害,他们在瑞士银行里的账号和密码随着他们一道化为灰烬,他们户头上的钱也变成了无人认领的一笔笔“死账”。
此后的几十年里,瑞士银行一直以《银行保密法》为挡箭牌,不主动采取任何措施向犹太人幸存者及其继承人归还财产。有些银行还以纳粹集中营没有提供死亡证为理由,拒绝向有关受害人的亲属交还资产。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件事情终于像地震一样爆发了。不少以色列犹太人社团和美国国会议员纷纷抨击瑞士银行企图发不义之财,“黑”犹太人的巨额存款。一时间,这一事件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为了捞回面子,同时也为了维护瑞士银行在世界上的信誉,瑞士政府亲自出面调解,瑞士几家主要银行与国际犹太人组织在1998年达成一项协议,由瑞士银行一次性出资12.5亿美元建立一个基金,用于赔付早已死去的犹太人存款账户户主的亲属和后裔,条件是后者放弃对瑞士银行的一切司法追究。据报道,瑞士银行于2001年公布了首批2.1万个“死账”账户户主的名字。至今,已经有大约6000个犹太幸存者或账户户主的继承人从这笔赔偿金里得到了2.4亿美元的补偿。
讲这个故事,我想还是那句话,银行不论使用什么理由,也不论有没有存单,都不能不兑付顾客的存款。而使用任何借口拖延付款,都是耍流氓。
半世纪的存单测试银行信誉
民间有古语叫:人不死,债不烂。人与人之间的债务,就应当以诚信为本。那么,作为一家商业运行的公司或企业,也应当重视信誉,以诚信为本。就像这张存单,虽然时隔55年,但储蓄银行和存款人的受益人都健在,协议就不能无故中断。那么,银行能兑现本息吗?这是考验他们的一块试金石。
涉事银行已经表态,本息无法兑现,若坚持取款,先查历史账单再说,兑现也只能取回本金26元。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那时的定期存款是不计复利的,也不自动转存的,计算一下,本息和应为31.5元。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银行找他收取小额不动户管理费的话,他还要倒给银行不少钱。
他们的回应,让人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凉:1958年的26元,按当时的购买力,它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存款。但是,经历了55年的存储,才增值了5.5元,甚至是负数——还要倒给银行小额账户管理费,这不是黑色幽默吗?
对比一下瑞士银行对客户的态度,湖南星沙农村商业银行的百般抵赖让人心寒。其实,若兑现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账单,未必就是赔本的买卖,因为它给客户带来的是无限的信任,这是一笔难以买到的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