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撕逼,本来应该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词汇,现在也频频出现在主流媒体,这个词实在太抽象,又太形象了!
不多解释,直切主题,不知道什么是“撕逼”的,自己问度娘去。
话说PR在当下已经成为创业公司的标配,而撕逼更是成了PR的标配。一年到头,电商撕完手机撕,凉茶撕完电影撕,你方撕罢我再撕,月月撕来日日撕。
一:为什么要撕逼?
撕逼是最有效的PR手段之一,容易引起广泛关注,成本又非常之低。而且,如果某两个或某几个公司形成固定的撕逼对手之后,如加多宝和王老吉,如京东天猫国美,如小米魅族华为,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把观众挑逗得欲仙欲死,不能自已。
在以广告为主的传统营销方式影响力越来越弱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崛起,撕逼已经成为企业输出价值观和产品理念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撕逼吸引媒体和用户的关注和传播,堪称最不像广告的广告。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只要撕逼撕的好,花小钱办大事,还是非常可行的。
二:找谁撕?谁来撕?
找谁撕,这个答案比较明显,找个头比自己大的撕!
找比自己个头大的撕逼,如果对方比自己大太多,可能你这蹦跶了半天,别人根本不理你。没关系,继续蹦跶,经常蹦跶,总有把他惹毛了的时候。如果体量差太多,就在声势要强一些,只要他一反击,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跟自己体量差不多的,容易和自己一起玩,大家可以非常默契的互相撕逼。本来嘛,撕逼就是一场秀,谁也不指望撕逼能打败竞争对手,多点娱乐精神,一起表演,秀给大家看。
谁来撕,这个比较复杂一些,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官方直接来撕
官方的公众号或微博直接发声,好处是权威性好,起点高声音大,缺点是回旋余地小,万一玩不好,不好回旋。
2.官方不撕,创始人撕
创始人既有官方身份,又有个人身份,说话既有权威性,又有私人性,万一出了问题,还可以个人解决,不影响官方形象。
3.高级经理撕
高期经理来撕逼,个人色彩就更重了,他想负责任就负,不想负责任就不负,最坏的情况就是丢卒保帅。
4.借第三方之口
借朋友之类的第三方之口来传播官方的言论,越是小道消息越容易传播,既代表官方的真实言论,又可以以私下交流为借口来规避责任。
5.拉帮结派
依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结成撕逼同盟,不用有协议,甚至不用口头承诺,只要有行动默契就足够了。和盟友互相关照,撕逼个头最大的“敌人”,形成热闹气氛。有时,也可以找需要出位的第三方媒体来帮忙,提升撕逼的规格。像寸进社(搜索微信公众号 cunjinshe 关注)这样的自媒体,只想默默的分享干货,没有出位需求,就不要找了。
三:怎样撕逼?
1.抓住对方错误
李悦老师说过:“发现对方的一点点错误,立即扑上去撕逼。”这里要注意分寸,如果错误不太明显,或者比较牵强的话,会让人觉得自己太矫情。
2.在对方集中曝光的时候
在对方在搞重大活动之类集中曝光的时候找对方撕逼,借对方的影响力高点来曝光自己。或者在这样的时节针锋相对的搞活动,或者制造别的热点,减弱对方的影响力。
3.后发制人
针对对方发布的营销内容,深入研究,找出撕逼点,后发制人,一招制敌。后发的好处是对方的招数已出,自己是在研究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的反应,对方即使再还手,还可以再次后发制人。几个撕逼回来下来,影响力基本上就也达到了。
四:撕逼三原则
撕逼说到底是逼格比较低的营销手段,如果不坚持一些底线的话,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伤害。我总结的撕逼三原则:有理,有利,有礼。
1.有理
有理就是有理由,有噱头,占领制高点。
2.有利
撕逼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为了撕逼而撕逼,对企业要有利益,是能够输出企业价值观?还是能够宣传产品理念?
3.有礼
上面说了有理,这里还要说有礼,有理的人容易得理不让人,有礼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死缠烂打,不扯皮撒泼,虽然是在撕逼,亦要保持高逼格。
五:《论撕逼》小结
创业公司的核心是产品,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再好的营销方式也是空中楼阁。撕逼的基础是自家的产品过硬,在适当的产品阶段,撕逼可以让营销做得更轻松。但如果沉醉于撕逼,轻视了产品,无异于舍本逐末,沦落为吃春药了。能打倒竞争对手的,绝不是撕逼,而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