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太吉创始人:成本高致一半大型工厂店关闭
外卖业务每单抽成比例达40%-50%,被行业普遍认为合作成本过高
黄太吉成立于2012年,通过在北京C B D开奔驰送煎饼果子外卖等“另类”营销事件爆红,今年上半年有报道称其估值已达20亿人民币。创始人赫畅曾在百度、去哪儿、谷歌多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过,更是4A广告公司的创意人。
12个合作品牌仅剩3个
三日前,黄太吉关闭大量工厂店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消息称,与其合作的外卖商家集体出走,今年4月与黄太吉签约合作的8家品牌餐企已经有半数从黄太吉外卖平台下线。10个产能中心(即外卖工厂店)已经关闭了5个。黄太吉外卖“品牌传奇”显示的12个品牌中,提供产品的品牌仅有一起拼、黄太吉、牛炖3个,黄太吉也关闭了一些线下门店。
赫畅坦言:“情况属实,确实关闭了一半的大型工厂店,平均每家500平方米以上,开销及成本大,既然业务结构不合理,没有必要保留,必然关掉。”同时他也表示,“我们关店获得股东和团队支持,我们没有失去投资人的信任,我们只是中止了几份和房东的房屋租约,且履行了退租赔偿工作,房东也得鼓掌称快。”不过,黄太吉品牌门店依旧存在“品牌门店并没有业务的实质性改变,欢迎大家多来吃美味大煎饼果子。”
黄太吉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三次转型。在卖煎饼果子起家后,赫畅开始尝试品牌多元化,黄太吉推出了“大黄疯”小火锅店、“牛炖先生”炖菜、“从来” 饺子馆等品牌。而在2015年下半年又尝试外卖业务。去年10月份,南都记者曾采访过赫畅,对于三次转型,彼时他表示“早期是做单一品牌,中期是以一个供应链支撑多个品牌,但都无法从根本上颠覆餐饮行业的模式,也只是小范围压缩了成本而已。”因而,第三阶段的外卖业务其实是被寄予了重望的。
成本过高导致商家出走?
此前记者采访时,赫畅表示,其打造的精品外卖平台链接的是餐饮商家、供应商以及黄太吉的工厂门店。品牌方将自己菜品的配方交由第三方中央工厂加工成带有Q S标识的半成品。然后大批量交给黄太吉的工厂门店做热加工和配送。黄太吉的逻辑是:以往餐饮品牌要通过开店实现销量扩张,但现在通过共享黄太吉的平台,餐饮商家不用开店也能提升销量,而节省下来的铺租、人工等门店投入则可转化为三方的净利润。
但是,对于这一次商家集体出走,有报道称是因为行业普遍认为与黄太吉外卖平台合作的成本过高 :黄太吉每单的抽成比例高达40% -50%,而且商家还要自行对C端消费者进行补贴。而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三大外卖平台对“大客户”,每单的抽成比例在15%- 30 %,另外还会联合商户向C端的消费者进行补贴等。
对此,赫畅没有给予详细说明,但他表示:“黄太吉外卖依旧存在,我们自主开发的后台数据运营体系支持我们继续深入部署外卖供给端的建设能力。只是产能部署的方式正在重新设计和规划,更加精细化运营,最近广州和西安已经开始数十个新型作业点的运转和实验,下一步推进全国正在筹备当中。”
招募澳洲加盟商寻找新增长点
谈及未来,赫畅表示:“黄太吉的品牌还有很多可以变现的业务,我们在澳洲的加盟商招募已经开始,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也不排除未来拓展多种品牌经营模式,包括第一次开放国内加盟。”
此前就有消息称,赫畅目前已经把主要精力都转移到他后来创立的连接餐饮创业者和供应链的社群———“九州会”上了,他又要换另外一个姿势讲故事了。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黄太吉”可以说既是一个平台,又是一个运作模式。之所以关店,应该是创始人看到企业的整体运营并不是很顺畅。赫畅把战线拉得太长,建产能中心也好,外卖平台也好,九州会也好,对于黄太吉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赫畅来说,关键是要找出一个核心的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否则战线拉得长早晚会有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