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维华讲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中国企业目前正流行一些歪风邪气
时间:[2022-03-15] 来 源:未知 作 者:特许经营第一网 点击:
不知何时开始兴起的,但现在却愈演愈烈的一些中国企业界的歪风邪气至少包括:
1、尬吹。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种草、软文等各个方面,自吹自擂的内容满天飞。很多企业哪怕只给自己的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的员工不到3000元的薪水,却非常舍得花费重金请成千上万的收钱就完全忘记媒体的实事求是天职的明星、头部、中腰部和素人帮吹,后者就在金钱的铜臭声中帮企业胡吹海吹。
2、重销轻研。
包括大牌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基本都在2%左右或不到,但是他们的营销费用却占比可高达60%以上。
3、泡沫估值。
有些刚起家,甚至还没摸清和验证单店盈利模式的企业的单店估值就超过1亿、品牌估值600亿,然后不断融资和谋求上市,企图把烂番茄击鼓传花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4、碰瓷大牌。
比如以二选一、抄袭、垄断、排他等名义假起诉大牌,引起媒体和网络关注,借以提高知名度。
还有的模仿大牌名字起名,比如周大福之后一系列的周**,茶颜悦色之后的一系列相似名字,做点心的一大堆*局、*坊,等等。
还有的企业甚至是刚刚起步,就声称自己是、或要做、或自诩为中国的麦当劳、中国的肯德基、中国的星巴克、中国的zara、中国的Costco、中国的迪斯尼等,甚至还声称“干掉”自己假想或明显碰瓷的外国大品牌。
5、造假。
造假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企业的几乎所有方面,比如财务数据、原材料、广告宣传等,造假之巨甚至让中概股整体蒙羞。
6、金玉其外。
比如很多企业的大多数所谓的专利都是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比例非常少。
7、盘剥员工。
比如,虽然很多企业的估值、单店销售和利润、创始人或老板的财富排名等高的惊人,但是在员工福利上却也低的同样惊人,员工猝死、过劳、加班、低工资、任意克扣惩罚、大裁员等新闻层出不穷。
8、偏执。
比如对于实体店的全盘否定、对于互联网的过度迷恋、对于直营的迷信、对于加盟的偏见、对于颜值的崇拜等。
9、忽略品质。
包括产品的品质、加盟的品质等都有大量质量事故,比如很多企业在黑猫投诉上动辄就是几百几千的投诉量和极少的回复或解决。
更为恶劣的是,有些企业,虽然被市场监管总局在普查中发现四分之一的店面都有问题,但这样的企业依旧底气十足地谋划上市;有些企业品质差到被称为“喷射战士”;等等。
10、花名泛滥。
应该是从阿里巴巴开始,各种充满江湖气息、黑社会味道、动物园氛围、后宫情调等的所谓花名盛行一时,甚至有的花名称呼自己为“…爹”“…爷”等等。
11、大跃进。
不知道是资本的威逼,还是发自内心的好大喜功,很多企业们“万店工程”之类的口号时至今日依旧响彻连锁界,但实际上真正能兑现开店数量目标的寥寥无几,即便有些企业达到了数量目标,其单店的质量比如盈利性也远远不足,比如有的企业扩张式抄底企图失败,亏损了几十亿。
12、抹黑同行。
他们在对自己胡吹海吹的同时,对对手(实际上,那些大牌企业根本不把有些企业作为对手)是大加鞭挞、毫不手软,抓住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机会就大肆抨击,比如沃尔玛前脚关店,后脚就出现了“沃尔玛大溃退”的系列声音;一个东方既白的关停,立刻引发一片所谓“洋快餐在中国快混不下去了”的喧嚣;星巴克出了卫生问题,立刻网络上闪现一片“杀死星巴克”之类的恶毒标题。
甚至,因为不投资或收购同行,就公开发表明显贬低同行的狭隘、没格局言论。
13、广告低俗。
为博眼球,很多企业的所谓“创意”广告都涉及过黄色、辱华、侮辱女性的广告内容。

1、尬吹。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种草、软文等各个方面,自吹自擂的内容满天飞。很多企业哪怕只给自己的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的员工不到3000元的薪水,却非常舍得花费重金请成千上万的收钱就完全忘记媒体的实事求是天职的明星、头部、中腰部和素人帮吹,后者就在金钱的铜臭声中帮企业胡吹海吹。
2、重销轻研。
包括大牌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基本都在2%左右或不到,但是他们的营销费用却占比可高达60%以上。
3、泡沫估值。
有些刚起家,甚至还没摸清和验证单店盈利模式的企业的单店估值就超过1亿、品牌估值600亿,然后不断融资和谋求上市,企图把烂番茄击鼓传花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4、碰瓷大牌。
比如以二选一、抄袭、垄断、排他等名义假起诉大牌,引起媒体和网络关注,借以提高知名度。
还有的模仿大牌名字起名,比如周大福之后一系列的周**,茶颜悦色之后的一系列相似名字,做点心的一大堆*局、*坊,等等。
还有的企业甚至是刚刚起步,就声称自己是、或要做、或自诩为中国的麦当劳、中国的肯德基、中国的星巴克、中国的zara、中国的Costco、中国的迪斯尼等,甚至还声称“干掉”自己假想或明显碰瓷的外国大品牌。
5、造假。
造假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企业的几乎所有方面,比如财务数据、原材料、广告宣传等,造假之巨甚至让中概股整体蒙羞。
6、金玉其外。
比如很多企业的大多数所谓的专利都是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比例非常少。
7、盘剥员工。
比如,虽然很多企业的估值、单店销售和利润、创始人或老板的财富排名等高的惊人,但是在员工福利上却也低的同样惊人,员工猝死、过劳、加班、低工资、任意克扣惩罚、大裁员等新闻层出不穷。
8、偏执。
比如对于实体店的全盘否定、对于互联网的过度迷恋、对于直营的迷信、对于加盟的偏见、对于颜值的崇拜等。
9、忽略品质。
包括产品的品质、加盟的品质等都有大量质量事故,比如很多企业在黑猫投诉上动辄就是几百几千的投诉量和极少的回复或解决。
更为恶劣的是,有些企业,虽然被市场监管总局在普查中发现四分之一的店面都有问题,但这样的企业依旧底气十足地谋划上市;有些企业品质差到被称为“喷射战士”;等等。
10、花名泛滥。
应该是从阿里巴巴开始,各种充满江湖气息、黑社会味道、动物园氛围、后宫情调等的所谓花名盛行一时,甚至有的花名称呼自己为“…爹”“…爷”等等。
11、大跃进。
不知道是资本的威逼,还是发自内心的好大喜功,很多企业们“万店工程”之类的口号时至今日依旧响彻连锁界,但实际上真正能兑现开店数量目标的寥寥无几,即便有些企业达到了数量目标,其单店的质量比如盈利性也远远不足,比如有的企业扩张式抄底企图失败,亏损了几十亿。
12、抹黑同行。
他们在对自己胡吹海吹的同时,对对手(实际上,那些大牌企业根本不把有些企业作为对手)是大加鞭挞、毫不手软,抓住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机会就大肆抨击,比如沃尔玛前脚关店,后脚就出现了“沃尔玛大溃退”的系列声音;一个东方既白的关停,立刻引发一片所谓“洋快餐在中国快混不下去了”的喧嚣;星巴克出了卫生问题,立刻网络上闪现一片“杀死星巴克”之类的恶毒标题。
甚至,因为不投资或收购同行,就公开发表明显贬低同行的狭隘、没格局言论。
13、广告低俗。
为博眼球,很多企业的所谓“创意”广告都涉及过黄色、辱华、侮辱女性的广告内容。


